国际背景 光伏贸易战将导致多输局面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美国将对此类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关税。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多次就此进行了强调。在确保了太阳能产品与建筑环境的整体格调相一致的同时,也保证了一体化的可靠品质。
不难看出,太阳能光热产业,必须要迅速跳出热水器这一类产品的市场定位,寻求在商业、工业等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从而真正完成中央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随着一批新兴连锁酒店的不断开发,商业服务类太阳能工程备受关注。而相比工业和住宅小区热水系统等,酒店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应该是市场性和操作性和都很大,太阳能热水系统在酒店节能方面的应用可谓是恰逢其实。因此,一系列有关促进绿色商业建筑与安居保障房全面引用太阳能工程的利好消息在今年不断传来,为众多太阳能工程企业提供了一场政策盛宴。行业资深观察家认为,作为我国太阳能光热行业的龙头企业,很多太阳能工程企业选择在这两年大力发展太阳能工程,有助于扭转企业在面对单机市场降温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太阳能整个光热行业的不断前进发展。
以唐山汉庭酒店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例,由北京同享阳光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承接设计,根据客户的要求,唐山汉庭酒店太阳能热水系统被设计安装为全天二十四小时供热水。而目前从热水到热能,从家庭洗浴用水到公共建筑、工业热水,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与创新,我国太阳能光热企业已经具备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品研发实力,整个太阳能光热产业升级已是水到渠道。芜湖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首次申请建设2MW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安装面积约为4.26万平方米,年发电量300多万度。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迅速跟进,信义光伏产业(安徽)控股有限公司将建设第三期集中连片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安装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装机容量15MW,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500多万度。项目总投资1.35亿元,计划2013年6月底前完工国外光伏设备其先进性优于国产同类设备,所以其市场份额的取得更多的是技术过硬的结果,并无不妥之处。反而等到行业危机显现之时,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始有所作为,这是政府部分的严重失职。
地方政府发展光伏产业无论其如何鼓吹,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拉动GDP,因此其对规模化非常看重,反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过多的在意,而缺乏长远规划正是现代中国光伏企业的通病,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先前的金太阳示范工程,主要采取事前补贴的方式,即项目投资方在项目开建之前拿到补贴。
在对待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态度上,中国政府一直显得底气不足,似乎仅仅停留在谴责阶段,真正采取的措施也是在观望,依据美欧的动向伺机而动。但作为国家职能部分,未能察觉到这一点却不可原谅。通过前面几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得知,中国逆变器产品驰骋国内的根本原因还是价格优势,而非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笔者将这种运营方式归纳为典型的中国式运营模式,光伏产业亦是如此,看似一个光伏生产大国,却仍是毫无争议的扮演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
总之,中国新能源之路还需继续走下去,能源危机、就业压力、经济转型都是我们加速前进的动力。逆变器巨头SMA曾经表示,宁肯面临全球市场份额下滑的危险,也不会冒险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实在没钱可赚。同样,欧盟的初裁和终裁虽尚未揭晓,但结果一定与美国相似,中国光伏企业无需再抱有侥幸心理。与此同时,阳光电源2011年度在全球光伏逆变器销售额榜单中排名第十七位,其销售额和出货量不成比例。
中国选择在美国双反终裁和欧洲正式启动调查之前公布的这两项反制措施,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在提前获知结果时不得已采取的强硬手段。在启动下游市场之时,中国光伏产业需吸取这些教训,建议国家设立统一的、级别更高的新能源部分来统一管辖现有的新能源产业。
中国多晶硅的产能和产量已能够满足现有需求,但价格却远高于国外,一旦采取高额税率,仅利好于少数几家国产多晶硅厂商,却将众多的中下游企业推向了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畸形结构使得中国的反制措施不能过于激烈,否则一旦真正的贸易战来袭,受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还是中国光伏企业。
从这一点来讲,中国企业更惧怕贸易战。相反,中国光伏行业和光伏企业都应反思四件事情,避免在扶持中重蹈覆辙。光伏标杆上网电价更是问题重重,电网、光伏发电企业及业主之间的利益纠葛没有理清,使得电网对光伏电站的并网工作态度消极,即便并网也存在拉闸限电、拖欠补贴等各种弊端,下游市场迟迟不能走向市场化。只有深刻的反思过去,纠正现在,才能在未来之路上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惠及全人类的新兴产业。不仅是逆变器环节,中国光伏各产业链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过度的重视规模化效益,而忽视了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毕竟国外多晶硅产品的售价极低,而多晶硅的价格又是支撑电池组件企业低价竞争的重要因素。
反思二:企业未能摆脱中国式运营模式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在此方面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未能摆脱中国制造技术含量低这一梦魇。同一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作出终裁,确认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惩罚性关税。
以逆变器行业为例,中国逆变器行业高峰时数量接近300家,数量之多使得价格下滑较快,逆变器的利润率在一夜之间跌入谷底。从价格方面来看,中国逆变器行业价格较低,价格优势使其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大量份额,但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当然,大部分企业也被高利润的光伏行业冲昏了头脑,没有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发展。[page]反思三:政治体制过于特殊无法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中国政府支持光伏产品应用的措施启动的时间并不算晚,但这些措施并未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反而通过暗箱操作,中饱私囊。
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做好监管工作,如何将电站审批透明化,将电站并网制度化,将电站补贴法律化,这些事关企业积极性的环节务必要落实到位。因为政府本应就扮演着宏观调控的角色,全盘把关是其分内之事,遗憾的是,国家层面未能作出统一规划,及时制止地方政府的过热现象。从以上两点来看,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和企业很难在现有局势下力挽狂澜,只能另辟蹊径,以求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反思一:反制双反政府因何底气不足在美欧双反公布的前几天,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两项措施:一是中国商务部决定从11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政府有关部门深知这一点,于是更多的反制措施还是停留在语言上。技术方面的缺失更是让中国打不起贸易战,也缺乏打贸易战争的资本和武器。
没有哪个行业是靠国家扶植来发展壮大的,所以对于现阶段光伏产业来讲,理顺机制,加强监管,远比降低制造环节上的发电成本重要的多。反思四:新能源产业缺乏国家层面统一规划中国光伏产业出现今天的结果,最致命的过错就是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成为地方政府炫耀政绩的筹码。
规模化确实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却未能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终端市场,造成今天光伏行业全线溃败的尴尬局面。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去年实施的光伏标杆上网电价,这些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措施,却缺乏相应的监管,未能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
产业最终的良性发展靠的是市场化的竞争,而不是国家补贴。对于任何的产业,终端永远都是最有发言权的,也永远都能占据利润的制高点。光伏产业下游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最终都归结为政治体制上的问题。新能源,无限美好,前途漫漫。
就质量而言,中国逆变器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大部分核心元器件从国外进口,产品同质化严重,仍处于加工制造或者组装阶段。11月8日,中国光伏产业连遭来自美国和欧盟的两记大棒: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
光伏产业最终的大面积普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设立专门的部分来统一管辖,绝非像现在这样,各部门虽表态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面临执行力落后,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也因为中国产品特有的价格优势,国外逆变器产品很难打入中国市场,中国产品同样无法进入国际,两者之间在市场份额的夺取方面未形成交叉,所以SMA作为逆变器行业的龙头老大,其市场份额一直遥遥领先,占据全球逆变器市场的半壁江山。
同样的道理,中国若从多晶硅入手来回击双反,现阶段来看也是投鼠忌器。如果深入的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极度的尴尬现象与光伏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和关键技术的缺失息息相关。